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认真做好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13 04:14:24  浏览:888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认真做好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

财政部


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认真做好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

财企[2011]45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

  2011年8月11日,财政部颁布了《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64号,以下简称《办法》),自2011年10月1日起施行。为做好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和监督管理各项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颁布《办法》,是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加强资产评估机构监督管理,适应新形势下资产评估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以下简称省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执行《办法》,明确工作程序,落实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率。

  二、财政部履行全国资产评估行业的行政管理职能,有关工作事项由财政部企业司负责;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协助财政部对全国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审批和监督管理。

  三、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本地区资产评估机构进行审批和监督管理,有关工作事项由企业处(或其他内设机构)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资产评估协会(以下简称省级资产评估协会)应当协助做好资产评估机构的审批和监督管理工作。

  四、申请设立资产评估机构的申请人,应当按照《办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向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提出设立申请(附件1),并如实填报提交《资产评估机构设立申请表》(附件2)、《资产评估机构注册资产评估师合伙人(股东)简历》(附件3)、《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情况审核汇总表》(附件4)、《资产评估机构注册资产评估师合伙人(股东)无不良执业记录证明》(附件5)以及《注册资产评估师转所申请表》(附件6);有非注册资产评估师合伙人(股东)的,还应当提交《资产评估机构非注册资产评估师合伙人(股东)简历》(附件7)、《资产评估机构非注册资产评估师合伙人(股东)审核表》(附件8)。

  五、资产评估机构申请设立分支机构,应当按照《办法》第二十九条规定提交材料,并如实填报《资产评估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表》(附件9)、《分支机构负责人简历》(附件10)、《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情况审核汇总表》(附件4)。

  六、申请人申请设立资产评估机构或分支机构,应当将申请材料一式两份报送省级财政部门,同时抄送省级资产评估协会一份。各省级资产评估协会应当协助财政部门对申请材料有关内容核实并提出意见。

  七、省级财政部门根据《办法》的规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作出受理或不予受理(附件11、附件12)的决定,并书面告知申请人。

  八、省级财政部门在受理申请材料时,应当使用受理专用印章。受理专用印章应当按照印章管理规定制作(附件13)。

  九、省级财政部门受理资产评估机构或分支机构设立申请后,应当按照《办法》第十八条的规定及时对机构设立的相关情况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公示应当在省级财政部门、资产评估协会对外可查询的网站或指定的公共场所、媒体上进行。

  十、省级财政部门在征得省级资产评估协会意见后,根据《办法》的规定向申请人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设立资产评估机构或分支机构的书面决定(参考格式见附件14、附件15、附件16)。

  省级财政部门在批准文件下发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将批准文件及申请材料报财政部企业司备案,同时将批准文件抄送所在地资产评估协会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

  十一、申请人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后,持资产评估机构设立批准文件和营业执照到省级资产评估协会办理入会手续,向省级财政部门申领资产评估资格证书,并将营业执照复印件以及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备案的合伙协议或者公司章程报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省级财政部门可以委托省级资产评估协会在申请人办理入会手续时,代为发放资产评估资格证书,收取相关备案材料。

  十二、资产评估资格证书应当注明资产评估机构名称、首席合伙人(法定代表人)、批准文号和资产评估业务范围。

  分支机构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应注明资产评估机构授权分支机构出具报告的业务范围。

  《办法》实施前已设立的资产评估机构或分支机构,其业务范围按照《办法》第五条执行,其持有的资产评估资格证书继续有效,也可以在办理相关变更事项时同时变更资产评估资格证书上的资产评估范围。

  十三、省级财政部门办理资产评估机构设立审批时,可以参照《资产评估机构受理及审批程序表》(附件17)、《批准设立资产评估机构有关情况表》(附件18),记录审批过程和结果。

  十四、财政部企业司会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对省级财政部门报送的批准文件及申请材料进行审查,认为省级财政部门审批不当的,财政部应当责令省级财政部门改正。

  十五、非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自然人担任资产评估机构的合伙人或者股东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

  (二)从事会计、财务、经济、管理、法律、工程技术等相关专业(以下简称资产评估相关专业)管理工作8年以上,或具有上述专业高级职称;

  (三)职业道德良好,未在资产评估相关专业工作中受过行政处罚、行业惩戒;

  (四)经全体合伙人或股东同意;

  (五)所持资产评估机构出资比例不得高于10%;

  (六)参加过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举办的专项培训,并考核合格。

  资产评估机构的非注册资产评估师合伙人或者股东应当加入中国资产评估协会,接受行业自律管理。

  十六、资产评估机构及其分支机构发生《办法》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第三款规定的变更事项的,应当自其作出变更决议之日起20日内,填写《资产评估机构变更事项备案表》(附件19)、《分支机构变更事项备案表》(附件20),附送变更涉及事项的相关证明材料,报送省级财政部门备案,并抄送省级资产评估协会。

  十七、省级财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变更备案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规定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作出准予变更或者不予批准变更的决定(参考格式见附件21,附件22),书面告知申请人。

  省级财政部门准予申请人变更备案的,申请人持批准文件到省级资产评估协会办理网络变更等手续后,变更事项涉及到资产评估资格证书内容的,向省级财政部门申请换发新证书。

  省级财政部门不予批准申请人变更备案的,申请人已发生的变更行为违反《办法》第五十一条第一款规定的,应当于90日内达到规定条件。

  十八、资产评估机构按照《办法》第三十四条进行合并的,自合并后的资产评估机构取得省级财政部门批准文件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应当办理被合并方的资产评估资格注销手续。

  资产评估机构按照《办法》第三十六条进行组织形式转换的,自转制后机构办理完成工商注册登记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应当办理转制前机构的资产评估资格注销手续。

  十九、资产评估机构跨省级行政区划迁移办公场所,应当首先向迁出地省级财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资产评估机构跨省级行政区划迁址申请表》(附件23)和迁址决议。获得迁出地省级财政部门书面意见后,向迁入地省级财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资产评估机构跨省级行政区划迁移申请表;

  (二)迁入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名称预核准通知书;

  (三)资产评估机构资格证书正、副本原件;

  (四)合伙人或者股东简历,以及担任首席合伙人或者法定代表人的人选;

  (五)合伙人或者股东会决议;

  (六)迁出地省级资产评估协会核实的《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情况审核汇总表》;

  (七)办公场所的产权或者使用权的有效证明。

  二十、资产评估机构或其分支机构注销的,资产评估机构应当按规定办理注销手续,交回资产评估资格证书、提交评估业务档案保管方案。省级财政部门对注销的资产评估机构或其分支机构,应当及时予以公告(参考格式见附件24)。资产评估机构或其分支机构注销后,应当及时到工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二十一、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于每个季度末,将本季度内所管辖的资产评估机构及分支机构变更事项的批准文件,以及终止事项的公告文件,汇总后报财政部和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备案。

  二十二、在资产评估机构担任合伙人或者股东,以及作为分支机构负责人的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符合以下专职的条件:

  (一)人事档案交由社会人才交流机构统一保管;

  (二)在所在资产评估机构注册,并从事资产评估业务;

  (三)与所在资产评估机构依法签订劳动合同;

  (四)由所在资产评估机构依法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非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自然人担任资产评估机构的合伙人或者股东应满足上款第(一)、(三)、(四)项。

  二十三、省级财政部门应当依照《办法》第五十条规定对所辖范围的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实施监督检查。

  省级财政部门实施的监督检查可以与资产评估协会实施的执业质量检查相结合,并给予必要指导和支持。

  二十四、根据《办法》第五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省级财政部门撤销资产评估机构资产评估资格或者分支机构的设立许可的,应当制发《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关于撤销  资产评估资格的通知》(附件25)、《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关于撤销  设立许可的通知》(附件26),同时办理该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的注销手续,并予以公告。

  二十五、资产评估机构和跨省级行政区域设立的分支机构,应当在每年4月30日之前,向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报送以下资料:

  (一)资产评估机构基本情况表(附件27);

  (二)属于分支机构的,资产评估机构授权分支机构的营业范围;

  (三)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上年度会计报表;

  (四)资产评估机构上年度资产评估项目汇总表(附件28);

  (五)职业责任保险保单复印件、累计职业风险基金证明材料。

  二十六、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利用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开发的行业管理信息平台和诚信档案系统,建立资产评估行业行政监管与行业自律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更新资产评估机构信息,随时了解和掌握资产评估机构和注册资产评估师的变动情况,实现资产评估行业的网络化管理。  

  二十七、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违反《办法》第五十五条、第五十六条有关规定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责令其限期整改,并制发《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关于  资产评估机构(分支机构)限期整改的通知》(附件29)。

  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在整改结束后7个工作日内,应当将整改报告报送省级财政部门。

  二十八、资产评估机构或者分支机构违反《办法》第六章有关规定,涉及行政处罚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行政处罚文书格式的通知》(财法[2007]13号)中规定的文书格式制发行政处罚文书。

  二十九、《办法》第五十九条所称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有关条件暂按《关于少数民族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降低资产评估机构设立条件有关事项的通知》(财企[2005]208号)执行,原按照财企[2005]208号文件批复的降低资产评估机构设立条件的地区继续有效。

  各省级财政部门应当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将符合财企[2005]208号文件规定条件的地区名单(包括注册资产评估师数、具有注册资产评估师执业资格的人员数和已有资产评估机构数)及具体实施方案在2012年3月31日前上报财政部企业司,同时抄送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审核同意后,可按财企[2005]208号文件规定执行。

  三十、《办法》第六十条所称的依法设立的其他评估机构,是指属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强和规范评估行业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1号)规定范围的评估机构。

  具有多种资格的资产评估机构,其名称应当采用“行政区划+字号+资产评估+其他资格+组织形式”的形式。

  三十一、为推动《办法》的有效实施,加强资产评估行业管理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应当尽快建立健全资产评估管理机制。

  三十二、外国及港、澳、台地区符合条件的自然人或评估机构在中国大陆设立机构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三十三、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财政部《关于贯彻实施〈资产评估机构审批管理办法〉认真做好资产评估机构管理工作的通知》(财企[2005]90号)、《关于资产评估机构审批备案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办企[2006]12号)、《关于做好资产评估机构过渡期有关工作的通知》(财企[2008]43号)、《关于加强资产评估机构后续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企[2008]62号)同时废止。

  

  附件:1.关于设立      的申请报告

  2.资产评估机构设立申请表

  3.资产评估机构注册资产评估师合伙人(股东)简历

  4.注册资产评估师注册情况审核汇总表

  5.资产评估机构注册资产评估师合伙人(股东)无不良执业记录证明

  6.注册资产评估师转所申请表

  7.资产评估机构非注册资产评估师合伙人(股东)简历

  8.资产评估机构非注册资产评估师合伙人(股东)审核表

  9.资产评估机构设立分支机构申请表

  10.资产评估机构分支机构负责人简历

  11.   省(自治区、直辖市)资产评估机构(分支机构)设立申请受理通知书

  12.   省(自治区、直辖市)资产评估机构(分支机构)设立申请不予受理通知书

  13.“受理专用章”规格及式样

  14.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关于同意设立       的批复

  15.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关于同意设立       分所(分公司)的批复

  16.   省(自治区、直辖市)资产评估机构(分支机构)设立申请不予批准告知书

  17.资产评估机构受理及审批程序表

  18.批准设立资产评估机构有关情况表

  19.资产评估机构变更事项备案表

  20.资产评估机构分支机构变更事项备案表

  21.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关于

         变更事项予以备案的通知

  22.   省(自治区、直辖市)资产评估机构(分支机构)       变更事项不予批准告知书

  23.资产评估机构跨省级行政区划迁址申请表

  24.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关于

      公告

  25.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关于撤销    资产评估资格的通知

  26.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关于撤销    设立许可的通知

  27.资产评估机构基本情况表

  28.       年度资产评估项目汇总表

  29.   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厅(局)关于

      资产评估机构(分支机构)限期整改的通知

  
  

  

  财政部

  二○一一年十二月十六日



附件.doc
http://qys.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bu/201112/P020111229386874651048.doc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南京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江苏省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南京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完善与规范本市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办学行为,促进民办职业培训事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除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以实施职业资格或者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公益性事业,应坚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设立,应符合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客观需求。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遵守《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实施条例》的相关规定,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要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保证培训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合格的各类技能型人才。

  第四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与公办职业培训机构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举办者、校长、教职工和受培训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 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依法管理全市民办职业培训工作及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县(含具有县级管理权限的区,下同)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依法管理本行政区域内民办职业培训工作及民办职业培训机构。

  第二章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设立条件

  第六条 举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单位应具备法人资格,并拥有与其培训项目相适应的合法财产。
  以个人名义举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举办者、拟任法定代表人应当具有政治权利、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本市户籍。
  联合举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应签定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各方出资数额、方式和权利义务等。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依法取得法人资格。

  第七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依法设立理事会或董事会,理事会或董事会由举办者或其代表、校长、教职工代表等人员组成,理事会或董事会不少于5人,其中三分之一以上人员应当具有5年以上教育教学经验。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法定代表人由董事长或校长担任。

  第八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基本办学规模应不少于200人。其理论课教学场所应达到300平方米以上(属租赁的,租赁期不得少于3年,并在租赁期满前3个月向审批机关报送新的租赁协议,否则不得继续招生),具备安全教学设施。技能实习操作场所必须有充足的实习工位,实习设备应保证2—8人一台套,符合环保、安全和卫生相关安全规程。招收住宿生的,其住宿场所也必须符合相关规定。

  第九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配备专职校长和专职教学管理人员。校长应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及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三级以上国家职业资格,有2年以上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经历,熟悉国家职业培训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专职教学管理人员应当有2年以上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经历和教学管理经验。财务管理人员应具有财会人员资格证书。

  第十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配备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专职教师不少于教师总数的四分之一,每个培训专业(职业、工种)至少配备2名以上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
  理论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应具有与其教学岗位相应的上岗资格条件:
  (一)初级技能培训理论课教师为高等职业院校以上学历、实习指导教师为高等职业院校以上学历及相当于中级工或中级职称以上资格;
  (二)中级技能培训理论课教师为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实习指导教师为高级技工学校或高职院校以上学历及相当于高级工或中级职称以上资格;
  (三)高级技能培训理论课教师为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实习指导教师为高级技工学校或高职院校以上学历及相当于技师、高级技师或高级职称以上资格。

  第十一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具有与培训职业(工种)相对应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职业资格培训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符合国家职业标准。自编的教学(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应经过专家论证,并报审批机关备案后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固定资产应达到20至100万元以上,注册资金10至50万元以上。具体标准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根据不同职业(工种)设置要求另行制定。

  第十三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应建立各项管理制度,包括办学章程与发展规划、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财务及卫生安全管理、设备管理等各项制度。

  第三章 申办、变更与终止

  第十四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由市、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权限审批,并抄送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江宁区、浦口区、六合区、溧水县和高淳县行政区域内要求申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可直接向该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由区(县)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发证和管理,并报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备案。其他区域内的申办工作由市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五条 申办程序:
  申办者应先到办学所在地的民政部门预审核定名称,并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规定的条件批准。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外文名称应与中文名称一致。
  申办者应向审批机关提交下列申报材料,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一)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申办报告(包括办学目的、可行性分析);
  (二)单位申办应提供单位法人资格证明及复印件;公民个人申办应当提供申请人户籍证明、身份证及复印件,以及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证明;
  (三)拟办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章程、发展规划、各项管理制度,首届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组成人员名册;
  (四)学校资产的有效证明文件:法定机构出具的用于办学的固定资产评估报告、注册资金验资报告、主要设施和设备清单及发票复印件;
  (五)办学场所所有权证书复印件(属租赁的,应出具出租方所有权证书,并提供有效租赁合同);
  (六)校长、教师、财会人员的资格证明文件;
  (七)与培训职业(工种)相对应的培训计划、大纲和教材。
  有关证照、证书、证件除了提交复印件供备案外,申办者还须提供相应原件供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对。

  第十六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章程应规定下列主要事项:
  (一)机构的名称、地址;
  (二)办学宗旨、规模、层次、形式等;
  (三)机构资产的数额、来源、性质等;
  (四)理事会或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
  (五)机构的法定代表人;
  (六)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
  (七)机构自行终止的事由;
  (八)章程修改程序。

  第十七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收到申请后,对申请人提交的申办材料项目齐全、经核对符合设置标准的,工作人员可以当场或在7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人出具《受理通知书》;对材料不全或经核对不符合设置标准的,不予受理,并为申请人出具《补充材料通知书》,要求申请人材料完备后或符合设置标准后再行申请。

  第十八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受理申请后,在3个月内组织专业小组进行评估,提出评估意见,对符合办学条件的予以审批,并颁发《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正副本。举办者凭办学许可证到同级民政部门申请登记,取得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资格后,凭登记证书到同级物价、税务、质监等部门分别办理收费许可证、税务登记证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刻制印章、开立银行帐户。
  对经审查评估达不到申办条件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个月内出具《不予批准决定书》,并告知申请人不予批准原因。

  第十九条 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由劳动保障行政审批机关统一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分立、合并,应当在进行财务清算后,由机构理事会或董事会报审批机关批准。
  申请分立、合并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答复。

  第二十一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举办者的变更,须由举办者提出,在进行财务清算后,经机构理事会或董事会同意,报审批机关核准。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名称、层次、类别的变更,由机构理事会或董事会报审批机关批准。
  变更办学地及本条第一款规定之外的其他事项的应当报原审批机关备案。
  申请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变更的,审批机关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个月内以书面形式答复。

  第二十二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终止:
  (一)根据机构章程规定要求终止,并经审批机关批准的;
  (二)被吊销办学许可证的;
  (三)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的。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终止时,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按法定顺序予以清偿,并由审批机关收回办学许可证,通知登记机关,并予以公告。

  第二十三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有变更事项或者停办的,应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审批后30日内到同级民政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

  第四章 管理、服务与监督

  第二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监督与管理,定期评估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办学水平和培训质量。对评估不合格的培训机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责令停止招生。

  第二十五条 培训机构实行年度检查及年度报表制度。经年检,培训机构在1年内未开展培训活动的,视为停办。不接受年检或年检不合格的培训机构,取消办学资格。

  第二十六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依法建立的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及招生简章、广告,应报审批机关备案。备案具体内容为:
  (一)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选用的教材;
  (二)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招生简章和广告;
  (三)出资人取得合理回报的决定和向社会公布的与其办学水平和培训质量有关的材料、财务状况等。

  第二十七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对受培训者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应报物价主管部门备案和公示,不得违规收费。

  第二十八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遇有下列情况须退还学员费用的,应按有关规定办理:
  (一)由于培训机构原因造成的培训班未能如期举办或因培训机构欺骗性宣传而引起退费的,培训机构应退还全部费用;
  (二)由于培训机构原因,培训班中途停办且不能对学员进行妥善安置的,培训机构应退还全部费用;
  (三)因学员个人原因而要求退学的,报名费不予退还,培训费和教材资料费按以下规定退还:学员在培训班开学前提出退学的,培训机构应退还全部培训费和教材资料费;总课时进行到一半(含一半)以内时学员要求退学的,培训机构应退还一半的培训费,教材资料费不予退还;总课时超过一半而要求退学的,培训费和教材资料费不予退还。

  第二十九条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的审批和管理相关工作经费,在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的预算中统筹安排。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并完善服务平台,通过劳动保障网站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工作制度、审批程序和联络方式。

  第三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从事职业培训的活动进行监督检查。
  民办职业培训机构在机构名称、培养目标、培训层次、培训形式、培训条件、培训期限、收费标准、证书发放和就业方式等方面存在虚假信息和承诺,以及有其他违反职业培训活动行为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及时予以纠正;拒不纠正且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取消其办学资格。

  第三十一条 按照《实施条例》规定,民办职业培训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资人不得取得回报,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办学资格:
  (一)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骗取钱财的;
  (二)擅自增加收取费用的项目、提高收取费用的标准,情节严重的;
  (三)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四)骗取办学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的;
  (五)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资产管理混乱的;
  (六)违反国家税收征管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
  (七)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
  (八)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九)出资人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的。

  第三十二条 对民办职业培训机构违反本办法规定的,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有关规定实施处罚。

  第五章 附 则

  第三十三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职业院校和各类教育培训机构举办职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审批和相关管理活动,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自2006年9月1日起执行。

杨建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教授




行政补偿制度是由财产权的保障和平等原则导出的一种法理。在日本,行政补偿制度既是行政救济法体系,亦是国家补偿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损害赔偿的制度;损失补偿的制度;行政不服审查和行政案件诉讼在内的行政争讼制度;行政救济法的主要制度或者核心制度之外的“苦情处理”制度以及行政上调整利害的各种制度。
  日本行政补偿的制度定位

  在日本,行政补偿制度既是行政救济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国家补偿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政救济法体系中的行政补偿。《日本国宪法》将国民的权利和自由作为不可侵犯的永久性权利加以保障(序言),并为贯彻落实该宗旨,针对公务员的不法行为规定了国家或者公共团体(“地方公共团体”即地方政府)的赔偿责任(第17条),针对因公共目的而利用私有财产的情形规定了必须予以正当的补偿(第29条第3款)。进而,在程序方面,不仅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行为导致的权利侵害可以向行政机关请求救济(行政不服审查),而且对违法的行政行为导致的权利侵害还可以作为法律上的争讼向法院起诉,请求司法救济(《法院法》第3条第1款)。

  日本行政救济法体系大致由如下四种制度构成:其一是损害赔偿的制度;其二是损失补偿的制度;其三是包括行政不服审查(相当于中国的行政复议)和行政案件诉讼在内的行政争讼制度;其四是在上述被称为行政救济法的主要制度或者核心制度之外的“苦情处理”制度(类似于中国的信访制度)以及行政上调整利害的各种制度。行政补偿制度是行政救济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国家补偿法体系中的行政补偿。国家补偿是国家机关在没有侵权行为和违约行为的情况下,由于合法的行为对公民造成的损害(损失)所给予的弥补,除行政补偿外,还包括立法补偿,司法补偿等。最初的国家补偿一般指行政补偿,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补偿的范围也得以逐步扩展。随着国家作用或者与之有关的行为造成的损害或者损失日益增多,国家补偿法体系中不仅呈现出国家赔偿责任和国家补偿责任统一化,而且包含了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国家补偿责任和国家赔偿责任的结果责任形态。根据对其原因和结果的法律评价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第一,基于合法行为的行政损失补偿(或称公法上的损失补偿,简称损失补偿或者行政补偿),是指行政主体为了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而合法地给特定人的财产带来特别损失(特别牺牲)时,基于保障财产权和平等负担的原则,由国家(有时为第三人)依法对该损失予以填补的行为和制度。损失补偿以集体主义思想为背景,以社会性公平负担原则为其基础理念。

  第二,基于违法行为的行政损害赔偿。根据《日本国宪法》第17条和《国家赔偿法》等的规定,对基于违法行为的行政损害,可以向国家或者公共团体请求赔偿。行政损害赔偿以近代个人主义思想为背景,以个人道义的责任观为其基础理念。

  第三,基于损害(损失)结果的补偿。无论国家活动是否违法,只要造成损害(损失)并且认为该损害(损失)不应由国民来忍受时,国家就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第四,刑事补偿。《日本国宪法》第40条规定:“任何人,在被拘留或者拘禁后接受无罪审判时,可以按照法律规定,向国家请求其补偿。”从责任构成的法律要件看,刑事补偿采取无过失责任主义,或者说是基于结果的补偿。

  行政补偿的属性和特征

  行政补偿的属性。行政补偿是对合法行为造成的损失予以补偿,这一点使其与违法行为导致的损害赔偿区别开来。行政补偿主要是对财产上的侵害予以补偿,这一点使其与不仅以物质侵害,而且以精神的、身体的痛苦为对象的刑事补偿不同。行政补偿是对“特别损失”(特别牺牲)的补偿,这一点使其与以“一般损失”为内容的课税权相区别。

  行政补偿的特征。行政补偿是在非常广泛的范围内,依据财产权的保障原则和“公平负担”的原理,对行政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实施的一切行为所赋课的一种现代国家的法定义务,具有如下几个特征:

  一、行政补偿的前提是为实现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所实施的合法行为引起损失。这是行政补偿首要的最基本的特征,是区别于以违法行为造成损害为前提的行政赔偿最基本的标志。值得注意的是,原因行为并不限于行政行为,只要是为了公共利益而实施的一切合法行为,都有可能引起行政补偿责任的发生。

  二、行政补偿的对象是无义务的特定的国民所遭受的特别损失。首先,是无义务的特定人。如果当事人本身负有行政法上义务,如因违法行为受处罚等,国家不予补偿。其次,是特别损失。国家对于一般人因普遍遭受的损失或者大家因公平负担而承担义务所遭受的损失不负补偿责任。

  三、行政补偿既可以是先有损失后有补偿,也可以是在损失发生之前先行补偿,有时还要求必须先行予以补偿。有些行政损失补偿的程序是协商前置,通常是以当事人事前的协商一致为前提的。例如,收用土地、房屋等个人财产时,经常采用事前支付补偿金的方式来弥补受害人的损失。

  四、行政补偿的原则是“正当补偿”,即公平合理的原则,补偿的范围一般由法规范加以规定。

  五、行政补偿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金钱等经济补偿外,还可以从生产、生活和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加以妥善的安置。

  六、行政补偿的资金来源是业者负担。行政补偿的责任主体主要是国家,特殊情况下也可以是国家以外的其他组织或者公民。确定国家以外的行政补偿责任主体,一般以“谁受益,谁补偿”为原则。

  七、行政补偿实行个别支付的原则。如土地收用补偿,原则上必须分别向土地所有人及关系人支付。只有在难以分别计算各人的补偿费时,才例外地允许进行一揽子支付。

  八、行政补偿的性质是国家和公共团体等行政主体公法上的义务。行政主体为实现公共利益而实施的一切行为,只要给相对人的合法权益造成特别损失,都必然地伴随着予以行政补偿的义务。

  行政补偿的必要性

  行政补偿与财产权的保障和平等原则。在近代宪政国家,虽然强调并实际上以宪法、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财产权不可侵犯,但是,宪法、法律又承认行政主体为了满足公共事业的需要,增进公共利益,可以强制取得私人的财产[1],或者有权命令相对人就其财产的利用方法及方式等服从有关限制[2]。当行政主体为了公共事业而合法地、有意识地收用或者限制特定人的财产权,迫使特定私人作出“特别牺牲”,就应该通过社会全体负担的方式,来填补由此而产生的损失,以求得有关利害的调整。行政补偿制度是由财产权的保障和平等原则导出的一种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