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哈尔滨市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管理办法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8 18:47:37  浏览:8213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哈尔滨市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管理办法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令

第239号



哈尔滨市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管理办法




  《哈尔滨市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管理办法》,已经2011年12月9日市人民政府第87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市长:林铎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哈尔滨市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加强人民防空工程的安全使用管理,防止安全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市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作为生产、经营、办公、停车等人员聚集场所(不包括地下轨道交通车站)的人民防空工程的安全使用及其管理。

  第三条 人民防空工程的安全使用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

  第四条 市人民防空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人防部门)组织实施本办法,负责本市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的综合管理工作,可以委托市人民防空执法机构负责本市市区内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的日常管理工作。

  区、县(市)人防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的综合管理工作。
  市安全生产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对本市人民防空工程使用安全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区、县(市)安全生产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对本辖区内人民防空工程使用安全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
  治安、水务、卫生、房产、环境保护、质量技术监督、教育、民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市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的相关管理工作。
  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辖区内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的综合治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做好本辖区内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有权对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违法行为或者人民防空工程安全隐患进行举报。对查证属实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予以奖励。

  第六条 人民防空工程的安全管理责任,按照下列规定划分:

  (一)人民防空工程的所有权人或者投资人(以下统称所有权人)未委托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管理人民防空工程的,由所有权人承担安全管理责任;
  (二)所有权人委托有关单位或者个人管理人民防空工程的,由受委托单位或者个人承担安全管理责任。
  人民防空工程的安全使用责任由使用人承担。

  第七条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管理工作机制,研究、协调和推进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管理工作。

  人防部门具体负责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管理联席会议的组织工作,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积极予以配合。

  第八条 人民防空工程的所有权人和管理者,应当保证人民防空工程符合下列条件:

  (一)建筑物不存在危险建筑结构;
  (二)具有上下水、卫生间、照明设施,大型人员聚集场所具有备用照明设施;
  (三)具有通风系统;
  (四)配备防汛和防雨水倒灌设施;
  (五)装饰、装修材料符合消防、卫生、环境保护等规定;
  (六)未设置油浸电力变压器和其他油浸电气设备;
  (七)符合人民防空、房产、消防、治安、安全生产监督、卫生、质量技术监督、环境保护等其他安全管理要求。

  第九条 禁止改变人民防空工程的规划用途。

  禁止利用人民防空工程设置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医疗机构住院处。
  禁止在人民防空工程二层及以下层设置员工宿舍、经营旅店。

  第十条 所有权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及时排查、消除人民防空工程安全隐患;
  (二)人民防空工程发生安全使用事故的,协助相关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处理;
  (三)监督使用人按照国家、省和市的有关规定使用人民防空工程;
  (四)遵守国家、省和市有关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的其他管理规定。

  本条前款规定的国有人民防空工程的所有权人义务由管理者承担。

  第十一条 管理者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其他相关规定制定人民防空工程安全管理和使用制度;
  (二)建立健全人民防空工程防火、防汛、治安、卫生等安全责任制度;
  (三)建立人民防空工程检查制度,经常检查人民防空工程的安全使用情况;
  (四)建立人民防空工程安全设施检查、维修制度,对所管理的安全设施、设备定期组织检查、维修,保证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行或者使用;
  (五)按照人民防空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人民防空工程应急处置规程,并定期组织演练;
  (六)及时排查、消除人民防空工程安全隐患;
  (七)人民防空工程发生安全事故或者突发事件的,及时采取救助或者应对措施,向人防、安全生产监督等相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并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处理;
  (八)遵守国家、省和市有关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的其他管理规定。

  第十二条 使用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履行人民防空工程租赁合同或者安全使用协议中规定的安全使用义务;
  (二)根据不同的使用性质,保证人民防空工程在使用中符合国家相应标准;
  (三)保障人民防空工程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畅通;
  (四)按照国家有关消防安全技术规定,在人民防空工程安装、使用电器产品,设计、敷设用电线路,不得超负荷用电;
  (五)对所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安全设施、设备进行定期检查、维修,保证安全设施、设备正常运行或者使用;
  (六)及时排查、消除人民防空工程安全隐患;
  (七)人民防空工程发生安全事故或者突发事件的,及时采取救助或者应对措施,向管理者报告,并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处理;
  (八)遵守国家、省和市有关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的其他管理规定。

  第十三条 所有权人或者管理者不得将人民防空工程租赁给无合法有效证件、证明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

  第十四条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人民防空工程内实施下列行为:

  (一)生产、经营、存放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
  (二)采用液化石油气和闪点小于60°C的液体作为燃料;
  (三)吸烟;
  (四)接拉临时电线;
  (五)拆除、损毁各类安全设施、设备;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

  第十五条 在人民防空工程非饮食生产和加工场所内,禁止用火、用电烹饪食物。

  第十六条 管理者应当自人民防空工程投入使用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将人民防空工程使用情况,向所在地的区、县(市)人防部门备案。
 
  本办法实施前已经投入使用的人民防空工程,管理者应当自本办法颁布实施之日起三个月内,将人民防空工程使用情况,向所在地的区、县(市)人防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所有权人、管理者、使用人、使用用途、范围和期限等人民防空工程使用情况发生变更,管理者应当自情况变更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向所在地的区、县(市)人防部门进行变更备案。

  第十八条 办理人民防空工程使用情况备案或者变更备案,应当出示下列材料,提交材料复印件,并保证材料真实、有效:

  (一)所有权人、管理者和使用人身份证明;
  (二)人民防空工程验收合格证明;
  (三)人民防空工程委托使用协议、租赁合同和安全使用协议以及其他有关协议;
  (四)人民防空工程使用用途、范围和期限以及各类安全设施、设备配备或者设置、使用情况的说明; 
  (五)从事有关生产经营等活动,依法应当取得的相关证照;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

  对人民防空工程使用情况材料齐全的,区、县(市)人防部门应当自申请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予以备案或者变更备案。

  第十九条 人防部门应当在人民防空工程出入口设置标志牌,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人防部门应当建立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将各自职责范围内所掌握的人民防空工程使用情况,及时向同级人防部门提供。人防部门应当及时汇总人民防空工程的数量、位置、面积、权属、用途和所有人、管理者、使用人的情况等基本信息,并将有关信息与同级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实现共享。

  第二十一条 人防、安全生产监督、治安、卫生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对人民防空工程的安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人防部门可以会同安全生产监督、治安、卫生等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人民防空工程的安全使用情况进行联合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对人民防空工程实施监督检查时,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人民防空工程检查,了解情况;
  (二)要求所有权人、管理者和使用人以及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提供与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有关的资料,查阅、复制或者依法登记保存有关资料;
  (三)依法查封或者扣押不符合国家或者行业标准的人民防空工程安全设施、设备或者器材等;
  (四)依法查处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的违法行为;
  (五)对发现的人民防空工程安全隐患,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责令有关人员从危险区域内撤出,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
  (六)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三条 人防等行政管理部门对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时,所有权人、管理者、使用人以及其他有关单位或者个人应当主动配合,如实介绍情况,提供相关资料,不得虚报、瞒报,不得隐匿、销毁或者篡改证据,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阻挠监督检查。

  第二十四条 人防等行政管理部门对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违法案件,应当依法及时处理;对应当由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

  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违法案件,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同级人防部门。

  第二十五条 人防部门应当会同其他相关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人民防空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区、县(市)人防部门应当将区、县(市)人民防空工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市人防部门备案。

  人民防空工程发生突发事件后,区、县(市)人民政府和市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按照预案规定实施应急处置。

  第二十六条 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监督管理职责;违反本办法规定,有下列相关情形的,对其行政领导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一)批准在人民防空工程设置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医疗机构住院处的;
  (二)对人民防空工程使用情况材料齐全的,未按照规定予以备案或者变更备案的;
  (三)未建立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信息管理系统的;
  (四)对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举报案件未依法及时调查核实的;
  (五)对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违法行为不予以查处或者查处不力的;
  (六)发生人民防空工程突发事件时,未及时采取应急处置的;
  (七)利用职务便利谋取非法利益的;
  (八)不依法履行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监督管理职责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人民防空工程未配备防汛和防雨水倒灌设施的,由水务行政主管部门对管理者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一千元罚款。

  第二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人民防空工程设置油浸电力变压器和其他油浸电气设施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对管理者责令改正,并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管理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县(市)人防部门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未按照法律、法规、规章或者国家其他相关规定制定人民防空工程安全管理和使用制度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二)未建立健全人民防空工程防汛、治安、卫生等安全责任制度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三)未建立人民防空工程检查制度,或者未经常检查人民防空工程安全使用情况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四)未建立人民防空工程安全设施检查、维修制度,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五)未制定人民防空工程应急处置规程并定期组织演练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六)未按照规定将人民防空工程使用情况备案或者变更备案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处以一千元罚款。
 
  第三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所有权人或者管理者将人民防空工程租赁给无合法有效证件、证明的单位或者个人使用的,由治安行政管理部门处以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一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所有权人、管理者或者使用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在人民防空工程设置各类学校、托儿所、幼儿园、养老院、医疗机构住院处的,由教育、民政、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改正,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在人民防空工程二层及以下层设置员工宿舍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一千元罚款;经营旅店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人民防空工程安全设施、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或者使用,不属于消防设施、设备的,由市或者县(市)人防、卫生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改正,并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
  (四)在人民防空工程非饮食生产和加工场所内用火、用电烹饪食物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并对非经营行为处以一千元罚款,对经营行为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三条 单独建设的面积达二千平方米以上的非人民防空工程的地下建筑的安全使用及其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十四条 本办法自2012年2月1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浅析法律援助的大众化

北安市人民法院王素杰


安徽一农妇在浙江宁波帮人放牛时,不幸因牛误撞上裸露在外的高压线而触电身亡,家中只有尚不懂事的孩子和年迈的老人。得知这一情况后,浙江省法律援助中心马上派一名律师赶赴宁波,在短短几个星期的时间,就为她的家人争取到了10多万元的赔偿……
上面的事例反映了在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司法援助体系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据悉,在刚刚过去的2007年,有433965名困难群众得到了自己需要的法律援助,比2006年增长了35%。法律援助机构从2000年的1890个,发展到2008的4043个。在乡镇司法所、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基层团体都能看到法律援助工作站的“身影”,也都能看到一个个活动的“身影”,从上至下形成了一种法律援助工作网络。
与此同时,法律援助工作也逐步走向正轨。2003年《法律援助条例》颁布实施后,各级司法行政机关围绕机构规范、管理规范、服务规范等方面,就来访接待、办案程序、经费使用、社团参与、机构网络建设、质量监督、档案管理、禁止有偿服务等十几个方面制定了规章制度,使法律援助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有效地推护了公民的合法权益。
然不可否认的是,尽管法律援助已日趋成为司法行政机关的重要服务内容,也是推进政治文明的重要举措,但法律援助真正走进百姓日常生活尚有一定距离。一方面由于普法宣传还存在一定死角和盲区,在农村特别是边远山区的群众法律意识淡薄,还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法律援助还存有高成本现象,真正无偿的法律援助和免费诉讼费还没有完全走向社会,致使百姓有“赢了官司,输了钱”的现象,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百姓寻求法律援助的信心。
此前,媒体报道了许多地方推出了农民工可享受免费的法律援助新举措。可事实上,近年来,农民工为讨回自己的血汗钱屡屡上演了跳楼、自杀、群殴悲剧,在此法律援助或缺位或失语或疲软乏力,没有真正地起到强有力的保障作用。养猪农妇熊德明只所以成为“讨薪明星”,成为农民工寄于厚望的“救世主”,便折射出了这种法律援助的滞后和欠缺。
法律援助既是法律完善和成熟的一种必然,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涵。 而法律援助真正走向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轨道,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其能否实现平民化。换言之,就是当社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每每受到损害时,法律援助能及时地、有效地、义无反顾地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便昭示了法律援助体系的真正建立。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假释的犯人在假释期间可否结婚问题的复函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被假释的犯人在假释期间可否结婚问题的复函

1958年3月4日,最高法院

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1957年12月6日(57)接字第1736号函悉。所提问题,我们的意见如下,请你院答复。
被假释的犯人在假释期间不是不可以结婚的。至于王振廷结婚的具体问题,应由婚姻登记机关查明决定。